科技始終來自人性--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之思考

 



.

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「職業訓練所」,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,請直接離開。

.

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「職業訓練所」,它應該是培養素養、拓展眼界、訓練思考的地方。然而,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。所以,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,更喜歡「人類學」時,很多人會立刻問:「這些科系畢業後能做什麼工作?」面對這樣的問題,我其實很難回答。

.

在「未來Family」的粉絲頁(https://reurl.cc/YER5xx)看到這篇文章,覺得寫得非常棒。特別是引用了賈伯斯的話:「光有科技,猶如孤帆遠影,難以抵達彼岸。唯有當科技與自由藝術交融,與人文精神相伴同行,方能釀出那讓我們心靈共鳴、如詩如歌的果實。」(原文英文請參考上述網址)

.

這篇文章還提到,即使是數理天才,也需要對社會人文進行「基礎」學習,這是作為人類應有的基本感知能力,不能被鈍化。在藝術和文學領域中獲得的感動,能夠促使更美好的科技發展。同樣地,擁有人文藝術天賦的人,也需要對人工智能進行「應用」學習,在保護人類美好本質的同時,也需要了解科技應用和商業模式的概念。「科技始終來自人性」這句話,不應僅是企業的口號,而應成為人類社會在科技發展中的核心精神。

.

在台灣,高中階段就分成社會組和自然組,普遍認為醫學、工程、法律等科目更賺錢,甚至某位醫生政治人物認為,沒有經濟效益的文組科系應該被淘汰。然而,無論是哪一類型的人,都需要維持基礎學習,以培養跨領域對話的能力,而不是鼓勵更多學生蜂擁進入數理科學領域。如果每個人都專注於研究人工智能,將導致百年來的孤寂與單一化。

.

在這個變化一日千里的世界,我們需要的是能夠跨越學科界限的人才,能夠理解並融合不同領域的知識,推動整體人類社會的進步。大學教育應該致力於培養這樣的全方位人才,而不僅僅是提供一條固定的職業道路。我認為,科技與人文的結合,才是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。

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好書推薦】14-14 穿越時空的來信(東方出版)

「畫家的秘密學徒」的後記與得獎感言

新書推薦|聽說,那山有仙石--孫悟空前傳(陳曼玲/小魯出版)